建设文化强国,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设文化强国,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供大家参考。

建设文化强国,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建设文化强国,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 “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到 5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再到 “ 十四五 ” 规划提出 “ 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我国一直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深化对文化强国的内涵认识,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不断。

 深入向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基石。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呼应时代课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坚持正确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文化强国,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关系我国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创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形成的方针原则。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二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主导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广大群众的价值取向、自觉行动,贯穿于整个文化强国进程之中。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在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优秀的传统美德,应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克服一切不利于人民团结、不利于社会正气上升、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的价值观,为推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出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筑牢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把握时代需求、适应时代变化,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提供不竭动力。传承革命文化,要发扬蕴含其中的历史内涵和精神品格。革命文化来自于百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构成。时值建党百年,要注意挖掘革命文化内涵,丰富革命文化表现和传播形态,通过现代传播方式,使其真正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奋勇向前。高举旗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纵观人类发展史,能够影响、引领国家乃至世界文明走向的无不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文明。当前,世界多种思想文明制度交融交锋,我国要维护好国家文化安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并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始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制度保障和战略支

 撑。

  增强文化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强国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经济、文化发展的世界奇迹,我国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建设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文化生产服务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随着经济发展,人民文化需求日益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国际化等特点,如何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议题。

  文化强国建设要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要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优化顶层设计。警惕“泛娱乐主义”“复古主义”思潮,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文化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多途径多措施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作和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新时代青年人作为党领导下的文化强国建设急先锋的重要作用,以独特的青年力量和青年思考引领时代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是丰富文化供给和服务。要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利;更要精准把握人民群众的现实文化需求和差异化文化需要,坚持调优存量、做强增量“两手抓”。对此,一方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机制,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若干具有标志性的、能够让人民获利、共享美好幸福生活的凝聚民心工程,如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等,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实现形式。另一方面发展文化产

 业,关注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征、新趋势,加强能够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创作,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赋能,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扩大和丰富优质文化产品服务供给。

  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强国的制度建设

  深化体制改革,首先 要坚持 “ 双效统一 ”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双效统一”既是保证文化领域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也是激发文化市场活力、繁荣文化生产、营造健康文化生态的前提,需要依靠政府引导和市场主体的双向合力,实现以市场为导向,推动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协同。首先,加强文化市场建设,要创新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推动文化内容、生产技术和呈现形式创新,促进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传播方式更新,不断释放文化产业活力。其次,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充分发挥我国文化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坚持质量和效益并重,以文化产业发展助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再次,注重文化安全,加快构建国家文化应急管理体系和国家文化安全体系。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之一,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在文化领域的集中体现。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形势和依旧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文化安全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重任。对此,要加快落实文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形成统一协调的文化应急管理组织系统,强化国家文化安全建设。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强国建设还表现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话语权提升和国际形象塑造上。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国家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在对外传播的内容、形式、技术、平台、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应注意到,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仍存在短板,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一是 整合文化传播内容。提高提炼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水平,精心构建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通过学术研究、影视文学创作等多种方式,阐释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二是创新文化传播形式。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种方式相结合,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文化互动交流活动,鼓励以公民、企业为主体,通过学术交流、企业合作、出境旅游等日常化、生活化的方式展现我国的国家形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三是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外文化传播载体和平台也在发生巨大变革,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应顺势而为,在新媒体平台寻求突破,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做好中国文化对外的精准性、差异化、柔性化、可测化传播。四是强化文化品牌建设,通过多种方式支持文化企业通过文化创意、创新,将我国优秀文化资源开发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文化品牌,采用市场化传播方式,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国际运营之路,提升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本文由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19LLZD07)支持】

推荐访问:建设文化强国,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之路 夯实 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