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集锦12篇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第1篇今天,在课堂上我听写了前10号元素。我是打乱顺序听写的,他们的听写效果较差。每个班的作业是先背会前十号元素(分两批给的,每批5个元素符号),然后在作业本上默写,家长签字。交上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集锦12篇,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集锦12篇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第1篇

今天,在课堂上我听写了前10号元素。我是打乱顺序听写的,他们的听写效果较差。每个班的作业是先背会前十号元素(分两批给的,每批5个元素符号),然后在作业本上默写,家长签字。交上来的作业都很好,有的是默写后的家长签字,有的明显是家长听写的。但是听写的效果则很不好。每个班全对的同学都明显少于作业本上全队的。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应该有这么几个:

1、作业本上的默写有的同学造假。肯定有不少同学没有背,或是背得模棱两可就抄了一遍,要求家长签字的,这一部分同学在听写时错的当然就多了。

2、有一部分同学背的不熟练。在作业本上他们是按照前十个的顺序默写的,而我是打乱顺序听写的,按照记忆规律来说,在没有记忆熟练的情况下抽取检查是很容易出错的。

我也思考怎样能让学生把这些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得更加牢固呢?我认为一是在后面要经常用这些元素,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接触,他就不会忘了。二是加强强化。每天上课时听写10个或是5个,哪怕由同桌互查、小组互查,也能够强化这些基础知识。

今天有关两个性质的补充,我又讲解了金属的“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物理性质和“中毒”等化学性质。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第2篇

教材分析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本课题主要目的是研究燃烧的条件和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说明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并通过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来加强对安全的认识,引出关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说明随时注意防火、防爆及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本学年九年级(12)班,本班学生总体基础较好,大部分同学具备独立完成探究实验的能力或通过组成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获得结论。但还有个别同学基础较低,反应较慢,需要基础好的同学帮助,所以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基础好的学生帮带基础差的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原理

难点:由燃烧的条件推理得出灭火的方法及其原理。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第3篇

《常见的酸和碱》是初中化学知识的重中之重。设计本节课我首先明确了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酸和碱是化学中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但此时学生对这些物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而且本节课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困难的“酸碱盐”的入门课,所以本节课我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解与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和拟人化的活动展示学习化学知识;
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将好奇转变为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四点指导:

1、对学生实验方案的指导。

2、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的方法和观察现象的角度。

3、注重引导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规范、准确、全面的描述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4、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探索活动中,应及时对学生实验的成功或失败给予鼓励或指导。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验结果,更应注重实验过程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对本节课教材内容的处理: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及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将三个活动按情境进行处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以故事《巫婆的骗术》设置悬念并结合日常生活常识创设情境,引入酸和碱的知识。学生发表观看骗术后的见解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入新课。

在学习教材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采用游戏方式)探究物质的酸碱性探究活动采用小游戏方式:部分学生分别扮演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并分别戴上写有相应名称的帽子,手执一支试管。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执相应滴瓶,并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通过实验揭穿“巫婆的骗术”,激起学习欲望。对实验10-1进行改造,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在此实验基础上得出了指示剂的变化规律。

从实验室的条件与学生安全考虑,对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通过教师演示来进行,因天气比较寒冷,浓盐酸瓶口有白雾的现象要学生非常仔细地观察才能看到。对浓硫酸的特性,课件展示浓硫酸伤人后皮肤被腐蚀的画面 →浓硫酸的腐蚀性 →提出问题:如何合理利用酸 →课件展示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导致危害的情景→提问:如何处理不良后果 →展示:规范操作稀释浓硫酸的步骤。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问题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含酸的物质?从化学走向生活,让学生体验到化学无处不在。

对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的认识,首先是通过学生小组开展探究性实验来认识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去观察现象,感性地去体验稀盐酸、稀硫酸的一些化学性质,同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使学生对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有一个初步了解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知识还没有形成,只是一个粗浅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知识的归纳、理解,并完成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

在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本内容中金属与酸的反应设计成两种类型的对比实验:

①三种不同金属在同一种酸中反应的对比实验

②同种金属分别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

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比

①学生能知道不同金属在同一种酸中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表现的化学性质不同;

②通过对比学生能知道稀硫酸和稀盐酸化学性质有共同之处;

在过程与方法中能通过实验初步了解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实验观察中的交流,如“哎,这支试管很热呢!”,让不同观察角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比较充分的交流,进而体验合作所带来的认同、赞许。在情感与态度上,学生通过在两种类型对比实验中真实地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接受“化学实验是与客观事实为基础”的科学思想的熏陶,更体验“做中学”的乐趣。

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不足的地方就是在时间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这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艺与技巧,当前学生思维和信息来源广泛,这既是需要教师注意与研究比以往更为生动与丰富多彩的全新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以积极态度加以指导。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第4篇

本节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内容较多,较为琐碎,但是本节课内容较多,较为琐碎,本课题主要学习金属材料知识内容中三个部分。

①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

②合金的初步认识;

③金属材料的一般用途。这些内容与后续知识内容构成金属材料的初步知识体系。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

起初的备课中,我感到教材内容比较零散。我想我都有这种感觉,更何况学生了。如果不理顺教学环节的逻辑顺序,一节课下来会让学生感到内容分散,抓不到重点。这节课我利用了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能够从化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使学生体验从已知到未知再回到已知的过程,这就需要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及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来完成。金属材料在其他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及应用的广泛性,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情境的设计要以学生原有的认知为基础,具有基础性、真实性、思想性和现代感。当我提出让同学们举出一些常见或常用的金属制品,想一想它们各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分别应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时,每个同学的兴趣都非常高涨,从厨具到农具再到学习用品、到医疗器械,什么都想到了,思维异常的活跃。学生在交流中展示了自我,在倾听中充实了自我。在此基础上学生总结归纳出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对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对生活中一些零散的认识有了一个很好的提升。进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同时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学习了本节课的另一重点内容——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学生很轻松的就完成了这部分内容。

对合金的教学学生们仍然表现出强烈兴趣,什么是合金?它是如何生产的?为什么生活中得以广泛使用?它和纯金属有什么区别?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认识探究合金的欲望。

我认为本节课有如下成功之处:

1、多媒体运用得较好。

2、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及时的巩固和掌握。

3、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多种方法获得信息,学习本节课内容。

4、通过多媒体对一些合金进行了展示,使学生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5、课堂气氛较好,学生配合的不错,基本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

1、思路不够开阔,不能大胆的进行新的尝试,课上得不够新颖。

2、没能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时间把握不够好。这是学校把一节课改为40分钟后我仍然没有完全适应。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以后我会不断改进、不断努力的。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第5篇

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从生活引入,学到知识后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建构概念后,提取本节课相关知识,完整的体现了概念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思路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想。

本节课采用提问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导入新课形式多样,通过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引出概念,学生形成多方面认识,分析引导,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实验探究中逐渐完善饱和溶液的定义,并结合实验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的转化,深化概念。通过分析海水晒盐的流程,应用概念,并从应用中回到本节知识点,进行课堂回顾,体现活动价值与意义。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第6篇

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给教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化学教学正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巨大的变化,广大的化学教师响应用心,他们认真理解新的化学课程观,学习新教材,逐渐树立起了新的化学教学观。

透过几个月的新课改实践,我们有许多体会和反思,现总结如下:

一、对化学新教材的认识新教材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心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构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个性突出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资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探究过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进行科学探究和构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透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的。

2、突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化学推进了现代社会的礼貌与进步,对人类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带给了可能的途径。新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为学生带给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强化了实验的探究性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透过探究活动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的训练某个技能或验证某个知识。同时新教材不再划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而是留有必须的空间让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透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透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4、加强了科学与人类精神的渗透与融合新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教育的同时,渗透了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职责感等人类精神礼貌的教育,使科学知识与人文资料相联系,到达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如“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的教学,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环境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职责感。

二、九年级化学教材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随着课堂程改革的深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教材已经用于课堂教学。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这套教材体系全新、图文并茂,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鼓励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但在教学中也面临着许多疑难和困惑,主要表此刻以下方面。

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编排模式在以往的化学教材中,每个概念的出现是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和外延,而新教材有的概念是先让学生感知,再逐步掌握。如氧化物这个词在单质,化合物之前出现了,并没有下定义如P2O5、AL2O3、SO2等是氧化物,能够让学生去领悟什么样的物质是氧化物。但教学起来确实有困难,因为学生不明白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同时,在学习元素概念之前,又出现了单质、化合物。我们许多教师在元素的概念教学之后再重新系统学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物质的性质中关于物理性质的定义学生难以理解,因为学生不明白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不需要透过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的”学生感到茫然,我觉得能够在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后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比较教学。教材淡化概念教学意图是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多。

教材中知识阐述太简略纵观全书,课文中的知识阐述简略。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拓展的地方不少,如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新教材中没有讲单质化学式如何写?含原子团的化学式书写方法,读法等应适当补充,不然,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就感到处处有困难。

实验条件影响化学教学“活动与探究”较多,教材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没有分开,许多实验现象,结论应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出。我们绝大多数学校都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都较差。有的实验缺药品,仪器、还有许多学校没有实验室。上好一节化学课很困难,我们有的教师只有因陋就简,仪器用生活中的用品代替,没有实验室就把实验搬到教室里去做,这样,无形之中就增强了教师的工作量,当然,有的教师就只好讲实验,这显然与新课程要求是相违背的。有的实验操作困难,如粉尘爆炸实验,现象不明显;加热过氧化氢制氧气时,若用医院消毒的双氧水,带火星的木条就不会复燃,究其原因是过氧化氢浓度低了或气体含水太多。教材40页的探究实验所选红砖颜色要红,并要研得很细效果才明显。学生实验潜力比较低,活动时间不易控制,“活动与探究”课常常不能按时完成。

习题和教辅与教材要求不完全一致第五单元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习题中有的化学反应在前面从来没有出现过,(如锌与稀硫酸、稀盐酸的反应),这些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否就应在这一阶段让学生掌握?在学生刚开始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就在习题中出现不会写的化学式和化学反应,让学生根据该反应计算,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许多教师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只好教给学生,不知是否恰当。教辅资料与教材也不完全一致,有的照搬过去的习题,有的难度过大。

有些课堂华而不实教师把新课程要求的师生对话,庸俗化为一般的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很活跃,实质上是利用提问的方式给学生“灌”;有的教师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了“满堂问”,如“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很好的教学资料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潜力价值;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夸奖而夸奖”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地表扬,这样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为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以及过程都没有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教师就要求结束,教师在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只是按照事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点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第7篇

重点演绎情节推理的电视连续剧《少年包青天》,其中主题曲歌词:“……一些漫不经心的说话,将我疑惑解开……你的一举一动,我却倍加留心……”关注细节、捕捉细节并加以分析和推理,使少年包拯成为破案高手,屡建奇功。

不经意或者随机出现的细节,处理好了通常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能说明一名教师教学能力。

在一些公开教研课前,教师都会安排与学生的交流,也有这样交流的:老师说:“有这么多老师来看我们上课,我们应该怎样上课呢?”学生答:“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

表面上是教师通过课前交流给学生提出上课的要求,但是细想来,上课的这些要求是现在才提给学生的吗?恐怕这些应该是课堂常规才对吧。

再深层次去想,学生的听讲、发言是为听课的老师?

长此下去,容易使学生形成为了某人或某种目的去学习、去生活,教育被人为地披上了功利的外衣,给学生的心智发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恶劣影响。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第8篇

“元素”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元素概念不清楚,那么元素、原子、分子、物质之间的关系就无法搞清楚,但这一概念很抽象,特别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原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学生没有学习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于理解。

课本中对元素概念的导入是: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元素的概念,知道它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份。例如,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氢气和水中所含氢元素是相同的,氧气和水中所含的氧元互也是相同的。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以后,氢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具有相同质子数的氢原子,同样氧分子和水分子中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质子数。由此我们对元素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但前面的学习学生根本没有了解元素的概念,只是接触过元素的概念,没有了解且硬说已了解且要根据以前的“了解”基础来学习元素,学生能不晕吗?

学生此时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此时例出氢1、氢2、氢3、碳12、碳13、碳14有原子结构表,由学生分类,教师说明:核外电子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得失电子现象,所以不宜作为分类标准,然后由学生讨论原子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由此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百原子核的质子数,在初中阶段也是根据质子数来区分不同类原子的。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也决定原子种类。由此得出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这样学生对元素的概念才有了个初步的了解。

有人认为不该运用同位素的知识,理由是还没学习同位素,我想说的是只要是真科学,只要学生能接受,运用一点后面的知识帮助理解新知识,就可以大胆的运用,且对今后的学习会有帮助。我在上这课时之前把这个观点拿出来与老师们讨论过,有赞成的也有不赞成的。结果在实际教学中证明,运用点同位素知识讲解元素概念,学生的疑惑少了,效果更好了。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第9篇

一、用明矾对浑浊水进行吸附沉淀实验的注意事项

现在,取来的天然浑浊的水,向其中加入明矾搅拌后,往往无法出现絮凝现象;
如果,用自来水加泥土“自制”浑水,加明矾后搅拌,就更难观察到絮凝现象。

孩儿时代,常见外祖母在雨后浑浊的池塘水中,加入少许明矾后,搅拌片刻,水中絮凝现象十分明显。问题出在哪里呢?难道是酸雨?用pH试纸对上述两种液体进行测试结果,pH均小于5。查阅资料得知,明矾在需要在接近中性和弱碱性的水中,才能起到吸附沉淀的作用。真是水体的酸化,使得明矾失去了作用。

于是,向上述两种液体中,分别加入适量NaOH溶液,调节液体的pH到8以上,再加入少量明矾,搅拌片刻后,絮凝现象出现了,而且十分明显。

二、本课题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实验探究课

教学设计和课前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上好本课的重要前提。

案例:“家乡之水是如何流进校园的?——水净化的调查与分析”

1.课前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开展社会实践调查

从本单元开始时,作出如下布置:

⑴以家庭有电脑并能在家长指导下上网的学生为中心,成立三个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小组。分别负责收集我国、江苏省的水源质量资料;
南京市、溧水县的水源质量资料;
饮用水的净化处理资料。

⑵以家长在自来水厂工作的学生为中心,成立参观采访自来水厂小组。

⑶以家住自来水厂主要水源——东屏湖附近的学生为中心,成立水源水质状况调查小组。

⑷以家住石臼湖附近的学生为中心,成立本县最大水域水质状况及自然净化水方式的调查小组。

⑸其余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调查家庭居住地水源、水域的水质及用水状况。

上述⑵~⑸组,每个小组的活动或有老师参与,或安排有关家长带队开展活动,要求各小组均需带回采集的水样。

各组依据调查收集的相关资料,以水质或净化水为中心写出简明扼要的调查报告,其中必须要有体现水发生变化的内容。在上课前将各组的调查报告公布在班中,供大家交流、相互学习。

2.课前交流活动:组织交流与实验探究

学生从亲身经历中认识到饮用水必须净化。下列是部分活动剪影。

⑴本地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及水源地水质:(共五幅)

⑵居民生活区内流淌着的被严重污染的小河:(共三幅)

⑶生活中周围的几种水源及天然净化水方式:(共四幅)

上述图片下的解说词都是学生标注上的,每张图片后都有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在学生们生动精彩的汇报中,大家不仅对自来水厂净化水的流程都有了清晰全面地了解,而且知道了水能溶解许多物质;
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如果不注意对自然界水源的保护,就会造成水源水质的下降,有些地方甚至于达到严重污染的状况。所以,现代人为了保证饮用水的洁净、卫生,净化水是必须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按其原理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类。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第10篇

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首先要认真讲解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讲催化剂概念、氧气、氢气、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先不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课本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础,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已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第11篇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能够从化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使学生体验从已知到未知再回到已知的过程,这就需要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及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来完成。金属在其他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及应用的广泛性,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当我提出让同学们举出一些常见或常用的金属制品,想一想它们各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分别应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时,每个同学的兴趣都非常高涨,从厨具到农具再到学习用品、到医疗器械,什么都想到了,思维异常的活跃。学生在交流中展示了自我,在倾听中充实了自我。在此基础上学生总结归纳出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对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对合金的教学学生们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什么是合金?它是如何生产的?为什么生活中得以广泛使用?它和纯金属有什么区别?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认识探究合金的欲望。

随后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体验合金优良的性能,加深对合金与纯金属性质差异的认识。非常自然的将学生引向了本节课的重点:合金和金属性质差异的原因?多识一点的内容更加使学生使学生感受化学之神奇、应用之广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第12篇

酸和碱的知识对学生来讲一直是个难点,学生一学到此知识都会产生畏惧心理。本节课将教材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调整,重点是介绍常见酸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特性,将酸碱使指示剂变色的"内容放在酸的化学性质那一节课,所以本节课的学习难度不大。此节课这样设计一方面是体现由浅入深,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打消学生的畏惧心理,从学生亲身体验入手引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酸和碱的知识打好基础。

授课过程中,利用食物味道和生活中常见的酸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获取对酸和碱的感性认识;
并通过对比学习、学生亲自观察和动手实验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体验到收获的喜悦。通过实验探究和和教师的分析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推理出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特性;
同时在使用浓硫酸时,强调注意它强烈的腐蚀性,因此在做实验探究三稀释浓硫酸时,考虑到有一定的危险性,由教师亲自演示实验。

通过这样的设计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归纳酸的化学式特点,为下一节学习酸的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推荐访问:集锦 九年级 反思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集锦12篇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集锦12篇)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