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 读后感

 作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1 982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作为一个天才的、 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 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 创造了 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

  而在这段神话般的历史中, 《百年孤独》 无疑可谓是经典。

  《百年孤独》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故事情节概括南美西班牙后裔布恩蒂亚家族整整一百年来的不断制造孤独和抗争孤独的故事。

 经历了的家庭的聚散离合,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 经历了一次次辉煌与败落, 一百年的风风雨雨, 终于让布恩蒂亚家族被一阵风卷走, 消失得无影无踪, 永远和孤独相伴了。

  第一次阅读此书, 感觉很乱, 完全理不清思路, 全书近 30 万字, 内容庞杂,人物众多, 情节曲折离奇, 再加上神话故事、 宗教典故、 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 令人眼花缭乱。抛开这些不说,光是书中人物的名字便弄的我分不清东南西北, 得将其中的关系用笔写下来才勉强能继续看下去,

  马尔克斯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

 他通过描写小镇马孔多的产生、 兴盛到衰落、 消亡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

 布恩蒂亚家族在马贡多这个小镇一百年来不断奋斗, 这个创业史其实就是拉美大陆的殖民者们不断拓荒与发展的历程。

 这也是包括哥伦比亚在内的, 拉美许多个国家的建国和奋斗的缩影。

 而其中的哥伦比亚, 尤其命运多桀。

 从 1830 年至上世纪末的 70年间, 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 使数十万人丧生。

 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 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

 政客们的虚伪, 统治者们的残忍, 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

 作家以生动的笔触, 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 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

 在这个家族中, 夫妻之间、 父子之间、 母女之间、 兄弟姐妹之间, 没有感情沟通, 缺乏信任和了解。

 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 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 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 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 成为阻碍民族向上、 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这也难怪, 马尔克斯在书中表现出了一种深深的悲观之情, 布恩蒂亚和马贡多镇最终被风吹走, 正是这种悲观的最好表达。

  作家写出这一点, 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 共同努力摆脱孤独。

 所以,《百年孤独》 中浸淫着的孤独感, 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 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 生存状态、 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经在新文明的冲击下, 努力的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 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 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 希望溶入这个世界。

 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 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

 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

 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 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

 “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 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 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 作者用一个毁灭的结尾来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愤懑。

 孤独, 是布恩蒂亚家族的共同命运, 每个人都逃不脱。

 一家七代人从创业到败落到复兴到毁灭, 都与孤独这个主题紧密相关, 作者也一直在描述孤独, 每个人都看上去是孤独的, 他们无法沟通, 无法互相支持, 无法携手共振家族, 只能任孤独把一个又一个家族成员扭曲和毁灭。

 马尔克斯把每个人的心路历程和外在表现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孤独就在每个人的个性中凸显出来。

  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 给他们带来的只是愚昧、 落后、 保守、 僵化, 这也是为什么结局让他们毁灭的原因。

 马克克斯在最后说:

 “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 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

 我想这是一种深沉的悲怆, 更是一种改变自身性格和命运的希望——对拉美, 对哥伦比亚, 对他自身。

 我觉得这种孤独并不仅仅只属于布恩蒂亚家族, 甚至不仅仅只属于拉美, 我觉得孤独是全人类所面临的一种命运, 换句话说, 孤独才是人类生存的真相。

 每个人不能掌握自身的命运, 产生了绝望、 冷漠和麻木感。

 正因为孤独, 我们才会备受苦痛, 备受内心的煎熬。

 放眼市井, 虽然灯红酒绿, 推杯换盏, 但每个人却愈发孤独了, 也就愈发寒冷, 愈发痛苦。

 每一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来宣泄自己的孤独, 表面上他们是漠不关心的, 而内心深处, 他们渴望被人爱, 被人认可, 被人同化。

 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百年孤独》, 像抽入生活中那份难以割舍的痛, 人生, 孤独, 时间。

 值得一辈子思考的问题。

  马尔克斯在 《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 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 爱情与背叛, 光荣与梦想, 资本主义的产生, 内战的爆发, 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 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 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 村中。

 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 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 我都曾经看到过, 也早已知道!” 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 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 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 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马尔克斯那冷静沉着的笔调描绘出一个魔幻般的拉丁美洲, 刻划了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孤独者们,让我在悒郁中又带着一点点讶异, 同他们热烈的交谈, 慢慢感到幸运和渴望, 慢慢感受悲怆和荒凉, 在酷烈的悲剧力的撞击下, 灵魂战栗不已。

 仔细品味, 书中表现了另一个主题:

 人的孤独、 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 消亡。

 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

  书中描写的布恩蒂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 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 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

 ”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

 乌苏拉在冗长的雨季中

 漫漫腐烂。

 阿玛兰塔一刻不停地缝自己和自己仇视了一生的女人——雷贝卡的裹尸布。

 雷贝卡足不出户疯疯癫癫地过了后半生。

 青年时激进热血的奥雷良诺上校晚年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 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

 无论是在战斗中情绪激烈的狂热首领还是沉沦于淫靡的声色之徒; 无论是执迷科学文明探索的学者还是勤勉安分生活的妇人; 无论是为娶世上最优雅女子的跋山涉水者还是对世事不屑一顾的最美女人; 无论是为爱情牺牲生命, 不择手断者还是无情无义的走马观花者等等, 无论你是什么职业地位, 无论什么欲望追求,原来, 尘埃落定都难逃孤独二字。

  对于我们平淡的而又前进的生活, 我想这本书给了我更多思考的深度, 开阔了另一种世界, 另一种幻想, 那种孤独的镜像, 好像很远, 在拉丁美洲那片传奇而又广阔的土地上, 又突然的好像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故事, 每一个人。

 故事好远, 也好近。

 最后, 面对飓风卷走的那些百年七代生活过的痕迹, 画音静止, 无声无息地消散, 承载太多重量的历史灰飞烟灭。

  《百年孤独》 是值得读好几遍的书,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 我想我会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本书, 也许孤独, 轮回是人生的一部分, 但不是全部, 不能长期的陷入书中的孤独, 悲凉, 窒息的气息中, 偶尔吸收一下现实中的新鲜空气, 还有一条前进的路, 要慢慢走下去。

 陈碧松

  5124014025

推荐访问:《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