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2022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2022年),供大家参考。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2022年)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 根据研讨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工作讲一讲我的见解认识。

 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党章,成为全党共同意志和共同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回顾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021 年 9 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对民族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血脉相连、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一共同体既是对民族与国家的继承,也是对民族与国家的超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功能目标、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把这条主线始终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环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不断增进各族干部群众的“五个认同”,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正能量 二、如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聚焦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国欣欣向荣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我们要始终坚持“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原则,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持“三个特别”标准,建好民

 族工作干部队伍,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党始终成为各族人民的主心骨,让党的旗帜在我们 xx 上高高飘扬。

 (二)聚焦新时代和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要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切实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的三个积极性”,完善体制机制和扶持政策,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确保同全国一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现代化快速发展,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聚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舍此别无他途。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促进一体,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工作,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牧区发展环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四)聚焦“五个认同”,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

 (五)聚焦依法治国,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基础 坚持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置”,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依法化解矛盾纠纷,依法打击“三股势力”等违法犯罪行为,引导各族人民树立对法律的信仰,自觉按法律办事,扎实提高民族宗教事务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使法治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保护神”“压舱石”。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既处理好“大家庭”内的民族关系,又促进“大家庭”巩固和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中不断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三、今后的具体实践 (一)深入学习领会相关精神,创新工作载体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把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常抓不懈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切实用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创新方式载体,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开展创建工作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落实好《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法和载体,丰富创建内容,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效和水平。

 (二)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为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法治保障。通过采取更加务实、管用、有针对性的举措,积极推动我苏木贯彻落实“两个条例”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三)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

 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

 

 “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研讨材料 2 2 篇

 篇 篇 1 1

 通过学习,我充分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而作出的重要论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至关重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总方针。结合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情况,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悟分享如下。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坚定不移跟党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民族工作取得的各种成绩,都是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取得的。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地方发展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去谋划、推动、落实,确保党和国家的各项大政方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利益至上,把自身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只有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了要尊重民族多元化的客观事实,更强调了要维护各民族团结的“共同体”意识。要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主动融入

 和服务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大局,更加积极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始终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各项事业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之中。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全方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扎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县区、单位建设,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和提升各族干部群众“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意识,争当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坚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民族工作,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永放异彩。

 搞好民族团结工作,就必须加强对民族关系的协调,同时让各部门真正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贯彻执行民族政策法规的自觉性,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齐抓共管,既要积极地回应群众的关切,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又要引导群众着眼大局、着眼长远,理性表达诉求,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实际,努力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要抓住机遇,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某某,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各族

 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和改善民生,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造福各族人民。

 民族工作关乎大局。新时期对民族团结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为推进民族团结事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

 篇 篇 2 2

 通过本次深入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人民政协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在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伟大事业中担负重要使命。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旗政协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履行职能的重要着力点。

 一、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民族工作,关系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政协

 组织培育和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关键是加强政协组织党的建设,坚持党委领导,广泛凝聚共识,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要引导广大政协委员和各政协参加单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自觉投身政策宣传、凝心聚力的第一线,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主动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多做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的好事实事,使各族各界人士的愿望呼声、意见建议,在政协平台上得到充分反映、全面表达。

 二、全面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主要内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政协组织要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政协委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纳入常委、委员学习重要日程中,以党和国家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为依托,把民族理论政策、民族历史文化习俗等纳入政协委员教育内容,深化“五个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在广大政协委员和政协各参加单位中培树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典型,激励和引导各族各界感受民族团结进步历程,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使民族团结理论政策内化于心、外化于某某,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发挥政协优势,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也是其他各项工作都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作为政协组织,要强化政治引领,扛起使命担当,坚持双向发力,倾情履职奉献。一要促进交往交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和保障各族人民的民主权利,做好连某某、联谊、连心工作,通过组织委员适时召开座谈会、走访民族地区、参加民族节日活动等方式,积极做好协调关系、增进共识、加强团结的工作。同时围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创建工作开展专题调研、专题协商、专题民主监督,推动民族团结工作更富成效。二是强化履职尽责。立足自身优势,助力中心工作,结合我旗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化改革开放、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工作实际,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凝聚共识,努力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积极贡献。三是着力改善民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为先,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眼各族群众的所思所盼和切身利益,准确把握民生脉动,主动对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期待,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新要求,切实让人们群众感受到政协组织与自己贴近,政协委员与自己贴心,不断助力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基础。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

 根据研讨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工作讲一讲我的见解认识。

 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党章,成为全党共同意志和共同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回顾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021 年 9 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对民族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血脉相连、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一共同体既是对民族与国家的继

 承,也是对民族与国家的超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功能目标、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把这条主线始终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环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不断增进各族干部群众的“五个认同”,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正能量 二、如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聚焦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国欣欣向荣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我们要始终坚持“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原则,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持“三个特别”标准,建好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党始终成为各族人民的主心骨,让党的旗帜在我们 XX 上高高飘扬。

 (二)聚焦新时代和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要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切实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的三个积极性”,完善体制机制和扶持政策,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确保同全国一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现代化快速发展,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聚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舍此别无他途。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促进一体,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工作,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牧区发展环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四)聚焦“五个认同”,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

 (五)聚焦依法治国,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基础 坚持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置”,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依法化解矛盾纠纷,依法打击“三股势力”等违法犯罪行为,引导各族人民树立对法律的信仰,自觉按法律办事,扎实提高民族宗教事务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使法治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保护神”“压舱石”。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既处理好“大家庭”内的民族关系,又促进“大家庭”巩固和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中不断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三、今后的具体实践 (一)深入学习领会相关精神,创新工作载体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把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常抓不懈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切实用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创新方式载体,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开展创建工作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落实好《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

 规划》,结合实际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法和载体,丰富创建内容,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效和水平。

 (二)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为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法治保障。通过采取更加务实、管用、有针对性的举措,积极推动我苏木贯彻落实“两个条例”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三)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

 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 根据研讨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工作讲一讲我的见解认识。

 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党章,成为全党共同意志和共同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回顾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021 年 9 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对民族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血脉相连、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一共同体既是对民族与国家的继承,也是对民族

 与国家的超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功能目标、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把这条主线始终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环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不断增进各族干部群众的“五个认同”,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正能量 二、如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聚焦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国欣欣向荣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我们要始终坚持“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原则,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持“三个特别”标准,建好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党始终成为各族人民的主心骨,让党的旗帜在我们 xx 上高高飘扬。

 (二)聚焦新时代和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要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切实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的三个积极性”,完善体制机制和扶持政策,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确保同全国一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现代化快速发展,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聚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舍此别无他途。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促进一体,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工作,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牧区发展环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四)聚焦“五个认同”,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

 (五)聚焦依法治国,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基础 坚持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置”,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依法化解矛盾纠纷,依法打击“三股势力”等违法犯罪行为,引导各族人民树立对法律的信仰,自觉按法律办事,扎实提高民族宗教事务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使法治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保护神”“压舱石”。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既处理好“大家庭”内的民族关系,又促进“大家庭”巩固和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中不断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三、今后的具体实践 (一)深入学习领会相关精神,创新工作载体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把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常抓不懈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切实用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创新方式载体,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开展创建工作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落实好《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划》,

 结合实际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法和载体,丰富创建内容,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效和水平。

 (二)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为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法治保障。通过采取更加务实、管用、有针对性的举措,积极推动我苏木贯彻落实“两个条例”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三)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

 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研讨材料

  按照党史学习教育有关要求,我认真学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应的学习内容,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探索开创的一系列伟大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是要树牢理想信念。要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引导广大党员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二要严守政治规矩。着力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广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把牢政治方向,在守纪律、讲规矩上作表率,始终心中有党、对党忠诚。

  在 2014 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

 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根本在于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家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战略,多次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牢固树立”到“积极培养”再到“铸牢”,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和现实依据。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续的必要条件,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结构性基础,因而,在一定意义上也框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根基。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根基,根本在于加强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

 义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根基,根本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根本在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根基,根本在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营造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作为一名____员,只有_____,才能方得始终,____员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应当以历史的担当和强烈的时代使命感,科学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新起点、新使命、新征程,以更高的境界、更强的本领、更优的作风投入到工作中、生活中,主动顺应,开拓进取,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

 

 铸牢共同体意识

 一、引言 电影从现实生活中凸显出来,内部的画面、音乐、光线、色彩、节奏、构图等各种艺术元素组成各种关系,成为自足的影视作品。电影银幕是电影剧本的创造性条件,电影剧本的意义从银幕开始。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自然景观的出现对于观看者来说,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文化上都能产生一定的意义。风景是人类社会对大自然的经验和想象,是传播人类思想的重要手段。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翻开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长卷,《内蒙古人民的胜利》《山间铃响马帮来》《五朵金花》《阿诗玛》《相约在凤尾竹下》《嘎达梅林》《买买提的 2008》等一部部经典电影从人们的历史记忆中缓缓打开。这些电影中的风景叙事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电影中的风景是建构影视作品美学意义的主要元素,也是影视作品意象表达的重要载体。黄河、长江、山脉、草原、高原、沙漠、森林、丘陵、戈壁等自然风景意象构成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凝聚力量、激发情感、建构认同的重要载体。

 二、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概念的界定 1905 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琉璃厂土地祠的丰泰照相馆诞生,至今中国电影已经走过百余年的历程。回首百年岁月,一部部经典作品伴着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步伐,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光辉的印迹。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占据着独特而又重要的位置。1940 年,导演应云卫根据作家阳翰笙撰写的文学剧本《塞上风云》拍摄成黑白故事片《塞上风云》。影片《塞上风云》主要讲述了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英勇抗日的历史故事。由于这部电影拍摄时期相对较早,因而成为中国最早的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目前,国内学界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概念的界定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学者王志敏提出“三个原则”,即文化原则、作者原则和题材原则。学者饶曙光提出“作者论”“题材论”和“演员论”。在本文中,我们对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概念界定为:“能够表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景观世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能够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能够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电影都属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范畴。”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银幕画面,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彩呈现,更是文艺创作者对本民族历史记忆和文化经验的现实观照。翻开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长卷,《内蒙古人民的胜利》(1951)、《五朵金花》(1959)、《冰山上的来客》(1963)、《阿诗玛》(1964)、《祖国啊,母亲》(1977)、《孟根花》(1978)、《孔雀飞来阿佤山》(1978)、《孔雀公主》(1982)、《相约在凤尾竹下》(1984)、《火焰山来的鼓手》(1991)、《东归英雄传》(1993)、《黑骏马》(1995)、《猎场札撒》(1999)、《嘎达梅林》(2001)、《静静的嘛呢石》(2006)、《西藏往事》(2011)、《阿佤兄弟》(2018)、《奔腾的托什干河》(2019)、《气球》(2020)、《歌声的翅膀》(2021)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深深镌刻在我们的记忆之中。这些影片呈现出少数民族地区美丽的自然风景,描绘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幸福的生活画卷,建构出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景观世界。

 英国著名学者西蒙·沙玛曾提出:“风景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自然:它是投射于水、木、石之上的想象建构。”a也就是说,风景能够透过大自然的物质元素投射到人的内心世界,形成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民族风俗与日常生活的生动写照。法国著名思想家马丁·列斐伏尔在《风景与电影》一书中也曾指出,风景的诞生应该被理解为观看之道的诞生、凝视的诞生。也就是说,风景作为一种“被凝视的方式”,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呈现,更是隐喻人类思想内核的“附着体”。当自然界中的山、水、林、田、路、沙漠、丘陵、戈壁等物质元素“透过”摄像机被“装置”到银幕上之时,风景的含义便发生变化,变成了一种审美意蕴。当自然风景成为凝视对象、成为视听文本之时,这些自然元素常常和精神世界、社会历史、民族记忆、身份建构等意识形态勾连在一起。“与社会历史的其他产物一样,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也是一种社会历史的有形产物。这一份艺术视觉化的精神产物本身也拥有一个自己孕育诞生发展成熟的历史过程。一个社会的历史生成形态,当然会对生养在这块土地上的民族电影加以直接或间接影响。”b 生活是电影创作的源泉,故事又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也可以把电影理解为一个拥有自身“生命”的活物。于是“有生命的影像”在表达自己的“生命”之时,

 常常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从而让观众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悟情感、思考、梦境、回忆等各种生命现象。“风景”一直是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叙事话语生成的审美要义。所以,“风景”亦像生活本身一样,是一种存在。风景与高速公路上奔驰的汽车、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大海中航行的轮船等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一种运输人类思想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手段。

 三、作为共同体的风景 空镜头是电影语言的重要表达手段。在影视作品中,作为自然风景的空间景观能够释放一股吸引观影者的强大能量,进而通过“空镜头”来连接人物的情感世界。于是,人类的情感在一个与之相应的自然景观衍生出的空镜头之中得以呈现。这次呈现往往植根于社会权力关系的运作之中。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曾提出:“民族是一个想象出来的政治意义上的共同体,即它不是许多客观社会现实的集合,而是一种被想象的创造物。”c 可以说,民族是一个被建构的、想象的共同体。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呈现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生活以及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被建构的过程。森林、草原、牧场、湖泊、戈壁、丘陵、高原等自然景观构成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自然景观。美国学者温迪·J.达比曾说:“通过追溯风景(作为将文化物质化的一个用语)的文学和艺术的根源,在探析关于民族的美学意义的话语。”d 共同体的建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都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回顾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从追求高度风格化的第五代,到秉承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第六代,都不同程度地传达了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和焦虑。“事实上,全球化时代的民族认同是通过与‘自我’相对的‘他者’而塑造出来的。”e 所以,中国的电影不仅要关注世界电影的发展趋势,更要注重对本土特色的提炼与升华。于是,在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中,山脉、草原、高原、沙漠、黄河、长江、水等风景意象成為凝聚情感、建构国家认同的独特元素。

 風景是人类社会对大自然的经验和想象,其背后是一种意象、一种心灵、一种情感。从接受美学角度来分析,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风俗以及语言系统只有在本民族内部才能获得认同感,如果要取得其他民族的认同,需要借助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电影是一种叙事艺术,丰富的叙事技巧是一部电影作品成功的基础。实际上,叙事是一种双方交流的过程,电影中的一次叙事的影像呈现,不仅需要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还需要一个讲述者和倾听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风景也是承载叙事的主要元素。风光秀丽的自然风景、旖旎壮观的湖光山色和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天然条件。电影导演通过“风景叙事”让观众领悟到“风景”背后的生活实践、历史记忆、人文意识、共同情感等深层的文化内涵。人是文化生产和创作的主体,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符号系统。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必须秉承书写本民族的“心灵空间”,回归到人的主体性。只有打动人的内心世界,才能感化于人。1950 年拍摄的影片《内蒙古人民的胜利》,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该部电影主要讲述了生活在边疆的内蒙古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解放的历史故事。该部影片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宣传党的政策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影片中出现内蒙古大草原特有自然风光与和谐生活的日常画面,为实现各民族团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语言学角度来考察,“所指”指的是同一个词语在接收者的心中所唤起的意义。蒙古族有这样一句谚语:“雄鹰飞得再高,骏马跑得再远,也不会忘记落地生根的大草原。”草原是人类社会生存、活动的舞台之一。北朝民歌《敕勒歌》中也曾这样描绘过大草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民歌描绘出北方草原辽阔富饶的自然风光,抒写出草原人民热爱美丽家乡的豪情壮志。影片《内蒙古人民的胜利》中的自然风景——草原成为建构民族认同的首选媒介。音乐也是构成电影语言的主要形式,在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有时优美的民族音乐也能起到烘托主题的作用。“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呀,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蒙古人民的土地......”影片中的主题曲颇具象征意义。牧民围坐在辽阔的草原一起吟唱《嘎达梅林》,折射出一种民族精神的凝聚,这种凝聚力不断为中华文明输入新鲜的血液和具有营养价值的钙质。

 英国著名学者特瑞·伊格尔顿说:“文化所做的就是,从我们宗派主义政治自我中蒸馏出我们共同的人性,从理性中赎回精神,从永恒中获取暂时性,从多样性中采集一致性。文化是一种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起作用的普遍主体性。”f 也就是说,文化不仅是人类赖以生活的一切,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类为之生活的一切。影片《山间铃响马帮来》(1954)讲述了人民政府的马帮为少数民族运送急需物资的故事。电影中音乐的介入,是对自然景观的有力补充。“太阳升起,白云

 散开,山间铃响马帮来......”这是影片的主题曲。太阳、白云等自然风景暗示着云南少数民族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艺术寓意来说,电影中那层叠的青山,广袤的原始森林,一望无际的梯田,以及亚热带的芭蕉林,秋收季节中绚丽多彩的哈尼族、苗族,市场上挤满了各族人民,人们在满意地选购自己需要的物品。街棚里到处洋溢着各族人民团结、幸福的欢乐。”g太阳、白云、青山、森林、梯田、芭蕉林等风景作为“文化权力的工具”,不仅表现出民族团结、国家进步的政治寓意,而且建构了对国家的认同。影片《冰山上的来客》(1963)讲述了边疆战士与特务、敌军斗智斗勇,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影片一开始,就展示出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一群人马伴着轻快的旋律缓缓地行走,配乐从开始的独声转到男女和声,音乐活泼轻快,美景与歌曲完美结合,镜头里水晶般的冰山与野马似的雪水河,好像这一切是看到景色即兴的演唱一样,让人身临其境。”h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电影中的音乐在拓展叙事空间的过程中,也直接参与了电影主题叙事。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唉......红得好像燃烧的火,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影片中动听的旋律与冰山下的自然景观形成共振,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人文气息。风景是文化的自然映射,是通过白云、天空和沙滩表达出的人类想象力。朵朵纯洁的白云、辽阔浩瀚的天边、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滩等风景勾勒出一幅新疆各族人民“优美的田园”风景画,映射出新疆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画面。

 四、结语 电影中所呈现的风景意象是大自然背后所映射出的文化隐喻。“人类既是他的环境的创造物,又是他的环境的塑造者,环境给予人以维持生存的东西,并给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活动发展的机会。”i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是和谐共处的关系。著名电影评论家、美学家钟惦棐曾提出:“在电影美学体系的构建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影与观众的关系问题,因为电影须臾不能脱离观众。”j 营造共同体的风景是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话语表达的主要形式。观众在欣赏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建构的“风景景观”之时,感受到的不仅是风景,更是风景背后的“意义之网”,这正是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要旨所在。

 a〔英〕西蒙·沙玛:《风景与记忆》,胡淑陈、冯樨译,译林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67 页。

 b 乌尔沁:《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104 页。

 c〔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2 页。

 d〔美〕温迪·J.达比:《风景与认同》,张箭飞、赵红英译,译林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3 页。

 e 孙燕:《跨国想象与民族认同: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影视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10 页。

 f〔英〕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 页。

 g 郭鹏群:《中国电影中的云南形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4 页。

 h 王敏:《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筑梦之旅·新疆卷》,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43 页。

 i 曹建明:《国际公约与惯例》,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74 页。

 j 钟惦棐:《电影美学:1982》,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 1983 年版,第 348 页。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提高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

 1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不断开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新局面。

 2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发展日新月异,多个少数民族先后实现整族脱贫,各族群众过上了以

 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新征程上,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更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迈进。

 3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增进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二、深刻认识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受益者,重温改革开放新时期这段历史很有感触、深受教育。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在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在艰难曲折中不断探索前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新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战胜了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与时俱进,永葆生机活力;也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就是要深入学习总结这段时期的历史经验,深刻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不断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

 1 1 、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有着严密的组织体系,历来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有党中央的权威,有全党的团结统一,有党的科学理论指引,我们就坚如磐石、战无不胜。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重要训词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2 2 、必须坚定信仰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自己的信仰,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有崇高信仰和坚定信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我们党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牺牲,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先烈,他们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在刑场上视死如归,用生命捍卫理想信念。要永志不忘信仰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砥砺前行。

 3 3 、必须永远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伟大奇迹,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

 运的历史。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党的宗旨,办好群众身边的事。

 4 4 、必须永葆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我们党在百年非凡奋斗中,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宝贵精神财富,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要在这些精神伟力的激励下,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5 5 、必须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征程,就是孜孜以求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也是一幅善于把握大势、战胜风险挑战、勇于开辟未来的壮丽画卷。要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未雨绸缪,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提升斗争本领,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做好应对化解风险挑战的充分准备。

 6 6 、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对于如何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这一关乎党前途命运的问题,一直有着深刻清醒的认识。从“甲申对”“窑洞对”“赶考对”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严字当头、刀刃向内,以上率下改进作风,雷霆万钧“打虎”“拍蝇”,利剑高悬全面监督,取得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这都无不体现了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命、自我提高的决心和勇气。要学史力行,始终保持“赶考”的

 清醒,加强党性锤炼,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励。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

 根据研讨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工作讲一讲我的见解认识。

 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党章,成为全党共同意志和共同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回顾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021 年 9 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对民族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血脉相连、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一共同体既是对民族与国家的继承,也是对民族与国家的超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功能目标、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把这条主线始终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环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不断增进各族干部群众的“五个认同”,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正能量 二、如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聚焦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国欣欣向荣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我们要始终坚持“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原则,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持“三个特别”标准,

 建好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党始终成为各族人民的主心骨,让党的旗帜在我们 XX 上高高飘扬。

 (二)聚焦新时代和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要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切实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的三个积极性”,完善体制机制和扶持政策,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确保同全国一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现代化快速发展,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聚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舍此别无他途。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促进一体,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工作,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牧区发展环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四)聚焦“五个认同”,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

 (五)聚焦依法治国,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基础 坚持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置”,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依法化解矛盾纠纷,依法打击“三股势力”等违法犯罪行为,引导各族人民树立对法律的信仰,自觉按法律办事,扎实提高民族宗教事务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使法治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保护神”“压舱石”。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既处理好“大家庭”内的民族关系,又促进“大家庭”巩固和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中不断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三、今后的具体实践

 (一)深入学习领会相关精神,创新工作载体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把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常抓不懈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切实用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创新方式载体,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开展创建工作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落实好《内蒙古 XX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法和载体,丰富创建内容,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效和水平。

 (二)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和《内蒙古 XX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和《内蒙古 XX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为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法治保障。通过采取更加务实、管用、有针对性的举措,积极推动我苏木贯彻落实“两个条例”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三)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 根据研讨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工作讲一讲我的见解认识。

 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党章,成为全党共同意志和共同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回顾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021 年 9 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对民族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血脉相连、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一共同体既是对民族与国家的继承,也是对民族

 与国家的超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功能目标、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把这条主线始终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环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不断增进各族干部群众的“五个认同”,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正能量 二、如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聚焦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国欣欣向荣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我们要始终坚持“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原则,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持“三个特别”标准,建好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党始终成为各族人民的主心骨,让党的旗帜在我们 xx 上高高飘扬。

 (二)聚焦新时代和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要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切实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的三个积极性”,完善体制机制和扶持政策,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确保同全国一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现代化快速发展,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聚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舍此别无他途。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促进一体,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工作,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牧区发展环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四)聚焦“五个认同”,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

 (五)聚焦依法治国,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基础 坚持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置”,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依法化解矛盾纠纷,依法打击“三股势力”等违法犯罪行为,引导各族人民树立对法律的信仰,自觉按法律办事,扎实提高民族宗教事务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使法治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保护神”“压舱石”。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既处理好“大家庭”内的民族关系,又促进“大家庭”巩固和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中不断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三、今后的具体实践 (一)深入学习领会相关精神,创新工作载体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把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常抓不懈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切实用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创新方式载体,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开展创建工作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落实好《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划》,

 结合实际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法和载体,丰富创建内容,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效和水平。

 (二)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为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法治保障。通过采取更加务实、管用、有针对性的举措,积极推动我苏木贯彻落实“两个条例”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三)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推荐访问:共同体 研讨 意识 民族 材料